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
【新闻背景】: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公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业内观点】:
易鹏(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 城镇化要避免“空城”和“鬼城”的出现,就要讲究“产城互动”,“产”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市场主体来承担产业发展、产业建设的作用。所以,市场主导发展好的地方,就很难出现大跃进式的空城现象。《规划》中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这个原则有利于破解之前城镇化施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张宏伟(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城镇化深度加深,将有效刺激和引导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模式向城镇居民的过渡和转型,这对于中国旅游业起到自上而下的积极催化效应,旅游行业将大幅受益,反过来,这将促使具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城镇和地区的旅游地产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城镇化深度加深,这些旅游地产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转型与升级,产业地产在生态园区、智慧城市、旅游地产等投资方面会迎来新一轮的市场发展机会,从投资结构上与“新型城镇化”的基调相吻合。除了旅游产业和旅游地产会利好之外,生态工业园区将会面临比较大的发展机会;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综合体项目越来越会受到具有综合开发能力的产业地产开发商的关注;物流园区将获得长足发展空间。
朱民(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长):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的人文和风俗”,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城镇化的背后是经济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政府应当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城”与“乡”、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财政和土地等各方面的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城乡新一轮建设发展明确方向、设定路径。要改革规划体制,关键是各类规划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多规融合,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实施管理体制,实行统一审批、统一管理,促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要统筹城乡社保体系;深化土地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2、 京津冀一体化
【新闻背景】:
2014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最高领导第一时间积极表态支持。3月26日,河北省出台《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至此,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式落地。与此同时,环京多个河北城市楼市显示出“亢奋”的运行特征,房价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此现象引发各方专家热议。
【业内观点】:
马光远(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经济学者):京津冀国土部门定期联席会议最大的意义在于土地的利用,把京津冀三地的土地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每个地方用什么样的产业来规划,什么样的产业去落地,这样有一个协同、一体化的转变,联席会议制度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包括土地、产业、公共政策等等一系列这样的联席会议制度,这样的才可能搞一体化。事实上中央的指示谈的更多的是协同发展,甚至还没有提升到一体化的程度,一体化可能是一个愿景,目前的关键是协同发展,是三地之间怎么齐步走的问题,调子不一样是不行的。产业有互补,交通上一体化的,公共政策层面慢慢拉平北京、天津、河北之间的差距,叫首都经济圈或者大北京等等都可以。未来整个的规划要有一个顶层设计,在产业协调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在功能疏导上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样才有可能赶在房价上涨以前把一些事做好。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京津冀一体化可能涉及50余个县,经济整合规模或达1.5亿人,其规模将远远大于当年洛杉矶崛起。尽管洛杉矶也有一个海湾,但和渤海湾相比就太小了。京津冀一体化很可能在21世纪中叶,在地球东部,重现当年洛杉矶崛起,同时使我国东部发展更加均衡。这是一个世纪性的超级大国事件。
朱大鸣(财经评论人、企业家):保定楼市近期的疯狂状态,很可能成为另一个北京通州,2010年通州楼市暴涨,随后展开了楼盘腰斩运动。保定楼市总归会尘埃落地,但是,给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思考永远不会结束,它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投机性最经典的诠释之一,投机炒作的手段虽然很老套,但屡试不爽。
3、 杭州等地楼市降价引发“崩盘论”
【新闻背景】:
马年春节刚过,杭州、常州等城市就传出楼盘大幅打折促销的消息,年初就已经在房地产界传得沸沸扬扬的“楼市崩盘论”再次发酵。尽管统计局数据依旧显示全国房价仍在普涨,尽管各地土地市场仍在升温,尽管陆续晒出的年报显示中国的房企销售和利润都已经达到惊人的高度,但关于中国楼市在2014年的前途,很多人却并不看好。专家大佬更是唇枪舌剑,各有观点。
【业内观点】: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复杂的市场情况可能在表明,畏惧者已经开始畏惧,但贪婪者依旧贪婪。诸多迹象表明今年房地产市场在流动性风险、融资环境等方面正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刚需较强,二、三线城市则很明显出现了房地产供给过剩的问题,开发商经营风险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提供贷款融资的风险正在集聚。综合各项政策和市场因素,房价很难一直涨下去。房地产的‘黄金年代’将面临终结。在经济放缓、流动性偏紧、融资成本提升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恐难以为继。
任志强(华远地产董事长):且不说去年到位资金八万多亿只完成投资六万多亿,手中尚有余钱。仅一月购地的成倍支出和天价,也证明尚不存在行业缺钱。(个别企业的缺钱现象永远存在)更不可能出现需求一日消失的现象。涉及城镇化,户籍改革,住房保障措施等相关政策尚未明确。至少要看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表态之后再评论吧。放开限购政策试试会变成啥样?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投资占主导地位的拉动,也不会在短期内忽略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城镇居民也不会放弃居住条件改善的欲望和权利。不可否认有城市间的差别。但不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去年的数据和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在现政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销售,价格,投资三个增幅都会下降,但仍是上升。去年土地供给增加会短期改变市场供求关系,部分地区库存有待消化。但并未改变预售远大于竣工的比例关系。银行的个贷会影响居民的可支付能力,但不等于释放了需求。预期也不会逆转。
许一力(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从中国地产的大趋势来看,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肯定已经过去了,但不意味着一下就要回到解放前。从政策的定位上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是未来十年发展的大趋势所在,那么可以预见的是这种一二线城市缓慢的见顶,以及三四线城市缓慢的获得需求支撑,将是一个长线的过程,这其中,必然有个别地方呈现崩盘的现象。中国房地产仅仅是脱离了黄金时代,而随着购房需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被正确的引导和分配,房价缓慢的趋于理性的白银时代,才刚刚开始。而这种趋于理性,甚至并不意味着大幅回落。
4、 “房冷地热”现象
【新闻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数据,商品房销售额7090亿元,同比下降3.7%,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7.4%;与此同时,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头两个月的土地出让金达到1443.3亿元,同比增长84%,是2013年全年成交额的27.5%,其中,北京前两个月土地出让金已突破623亿元。全国楼市“房冷地热”特征明显。
【业内观点】:
顾云昌(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在现阶段“房冷地热”的状况下,由于土地价高,开发商对一些楼盘定价过高,可能导致其销售不畅。对于“地王”等高价土地,开发商可能陷入“不抢没活干,抢了没钱赚”的两难境地。
谭华杰(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土地市场个别城市非常热,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地价远远超越房价上涨速度,包含了比较大的投资风险,我们认为这部分城市的土地市场有回归理性的必要。
张大伟(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在一线土地稀缺的背景下,房企选择在一二线城市聚集,但值得注意到是,现阶段全国市场逐渐出现了地热房冷的现象,房价的持续上涨透支了购买力,逐渐价格开始上涨乏力。而这种泡沫化的发展也导致市场存在调整的可能性,开发商对土地市场的爆棚信心,可能在未来酝酿比较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