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强 张小松
一、人口疏解项目背景
为改变中心城区功能、人口过度聚集的状况,北京市在新的总体规划修改中,从严控制中心城区建设增量,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在空间布局上为旧城减负。东、西城作为北京市中心区及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危旧平房多、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较为突出,其重点任务即是对人口进行疏解,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缓解日渐增大的人口压力。
当前,西城区已制定出平均每年疏解出3000户人口疏解计划,已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什刹海、白塔寺等地开展试点工作,并计划将国家大剧院西侧、宣西平房区、南闹市口地区三处纳入进来。东城区也计划向外疏解10万人口,初步确定的重点疏解人口区域包括天坛周边、钟鼓楼广场、祈年大街西侧地、崇外6号地等地区,2014年年底前,已有近3万户居民疏解搬迁。
二、文保区人口疏解项目工作原则
文保区人口疏解不同于普通棚户区改造,根据北京中心城区规划,文保区内不能大拆大建,但大多数文保区又面临着居民居住环境、市政设施条件差,社会公共服务配套较落后等难题。
为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恢复老北京传统风貌,文保区人口疏解项目多在保护旧城风貌基础上,采用自愿申请、适度疏解、平等协商的方式,不愿意搬迁的可继续留在原地居住,保留老北京原住民的生活风貌和传统文化。
通过多年的实践,文保区人口疏解项目工作原则为:充分尊重群众选择,不片面追求工作进度,为了方便疏解后房屋利用多采用“整院疏解”,在居民自愿申请基础上,通过与居民平等协商,确定合理补偿,充分保证居民的合法利益。
早期的文保区人口疏解项目采用房屋征收的思路,居民自愿腾退,实施单位采用征收评估的方式给予居民货币补偿及奖励和搬迁补助,并根据居民的家庭和人口结构给予安置房购房指标。该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征收评估及补偿需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其补偿标准与市场交易价格可能不一致,在居民自愿腾退的原则上,确定满足居民要求的征收补偿标准有一定难度。
另外,为促进文保区居民自愿腾退,西城区在白塔寺项目、什刹海项目试点中采用了安置系数的方式对居民进行疏解,即实施单位根据腾退居民的原房屋建筑面积确定其安置房最大建筑面积(应安置房屋最大建筑面积=申请人原房屋建筑面积×安置系数),并另外可获得整院改善奖励及搬迁补助。由于人口疏解项目时间长、跨度大,该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因新房源成本普遍上涨,房屋安置系数明显降低的问题,需做好与居民的沟通解释工作。
四、案例介绍——什刹海人口疏解项目
什刹海是北京城内人文与自然景观最丰富的历史街区,保留着大量古代建筑的风貌与格局,但该区域内房屋多建于六十年代以前,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结构及功能老化。为了改善该区域居民的居住环境,加快人口疏解,西城区开展了居民住房与环境改善项目一期试点。
什刹海人口疏解试点院落居民住房改善方式分为房屋对接安置和房屋货币补偿两种,申请人只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
选择房屋对接安置方式的居民应安置房屋建筑面积=申请人原房屋建筑面积×安置系数(自建房不计算面积);选择房屋货币补偿方式的居民其房屋货币补偿金额=申请人房屋补偿基础价格×申请人房屋建筑面积。两种方式都可另外获得整院改善奖励,以及低保家庭、残疾人员特困补助费、私房补助、搬家周转补助款等。
截至目前,什刹海人口疏解试点已腾退居民院落47处,涉及113户居民;已清退并停业商户15家,包括地百商场,涉及从业人员约891人,将来将进行业态调整。居民腾退后的院落将进行修缮保护,部分院落进行仿古翻建,建设配套设施,作为社区文化中心、非遗展示馆、家庭博物馆、特色餐厅和旅店。
五、小结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政策引导、房屋置换等方式,促使居民自愿外迁,引导旧城人口合理有序疏解,加大文保腾退力度。通过人口疏解,即可保护旧城风貌,又可以改善居民的住房和居住环境,将成为北京市文保区改造的主要方式。